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_99re在线国产_亚洲五月激情在线_亚洲h视频

    1. <ruby id="2t1kc"></ruby>
    2. <menu id="2t1kc"><button id="2t1kc"></button></menu>
    3. 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資訊 »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» 正文

      全國中成藥集采:對總盤子、降幅、未中選的預判

      發(fā)布日期:2023-05-25   來源:醫(yī)藥網   瀏覽次數:0
      核心提示: 5月19日,湖北省發(fā)出《全國中成藥聯盟采購公告(第2號)》(以下簡稱2號公告),公布了全國中成藥集采的正式規(guī)則,以及16個集

       5月19日,湖北省發(fā)出《全國中成藥聯盟采購公告(第2號)》(以下簡稱2號公告),公布了全國中成藥集采的正式規(guī)則,以及16個集采品種的采購量情況,透過這些信息,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研判。
       
        從首年約定采購量看整體盤子的縮水;
       
        降幅預判;
       
        大廠牌的既得利益會被瓜分嗎?;
       
        光腳企業(yè)有機會搶占市場嗎?
       
        未中選的品種還有機會嗎?
       
        從首年約定采購量看整體盤子的縮水
       
        此次全國中成藥集采是由湖北省醫(yī)保局牽頭的聯盟集采,除了湖南和福建,全國其他省市均加入該聯盟,因此“湖北第二批”的提法已經成為過去式。這就是全國性的中成藥集采。
       
        此次集采按產品通名用分為16個采購組,共有42個品種納入其中。2號公告公布了各品種的采購量,如下表所示。
       
        從首年采購需求量來看,大部分品種的采購需求量均超過1億片/粒/支。
       
        華蟾素首年采購需求量超過0.825億片/粒/支,該品種以膠囊劑銷量最大,據藥融云全國醫(yī)院銷售數據庫,華蟾素膠囊于2021年連續(xù)超越康艾注射液與康萊特注射液,首次成為院內抗腫瘤中成藥暢銷品種第一名,年銷售金額約為15億元。
       
        心可舒采購量為8.2億片/粒/支,報量最大,這個組別包括片劑、丸劑、顆粒劑三個劑型,其中山東沃華在市場上獨占鰲頭,占據心可舒絕大部分市場份額。
       
        但其實換算為市場上常見的盒,這一組別的首年采購量大約為3400萬盒,每月不到300萬盒的銷量,報量還是有些保守。(由于各家品種、劑型在市場上的中標價相差過大,此處以數量而非金額來進行對比)
       
        若從數量來看,鴉膽子油乳注射液首年采購需求量大約為606萬支,是報量最少的品種。
       
        這一品種在2022年廣東聯盟(6省132中成藥)已經集采過,兩家10ml中選,中選價為25.2671元/支(沈陽藥大雷允上)、23.4807元/支(白云山明興);江蘇九旭兩個規(guī)格備選,價格分別為46.3208元/支(10ml)、92.6415元/支(20ml)
       
        如果把鴉膽子油乳注射液,在廣東聯盟公立醫(yī)療機構的報量折算為10ml計算的話,大約為178萬支(這一數據不包括民營機構及藥店)。廣東聯盟涵蓋6個省,而全國中成藥集采聯盟則是30個省,對應606萬支的采購量,其實并不算多。
       
        因此,從上述兩品種的報量來看,總體報量應該是不算充分的。除了醫(yī)療機構的積極性之外,集采項目似乎從量價設計上,從源頭的總量上進一步控制。也就是說,這些品種一旦被納入集采,一開始總量就開始縮水??v觀胰島素國采、廣東6省中成藥、湖北第一批,莫不如此。
       
        此外,由于集采規(guī)則規(guī)定,在采購期內,醫(yī)療機構采購未中選產品不得超過同采購組實際采購量的10%。因此,想從非帶量部分來擴大整體份額的做法,至少在此次中成藥集采項目中是行不通的(ps.順便說一下,江西牽頭的23省肝功生化在此處留下了bug,預計該聯盟生化試劑的非帶量部分依然不會減少)
       
        對此次集采的降幅預判45%-50%是大概率事件
       
        2號公告在規(guī)則層面與征求意見稿相比,結構未做改動,但具體的中選觸發(fā)閾值做了調整。
       
        比如,A組產品報價排序降幅前70%即可中選(這一條不變),調整的是,根據日均費用與同組均值對比,來設定具體的擬中選降幅,分別為35%、45%,如下:
       
        入圍企業(yè)報價代表品基準價格計算的日均費用不高于同采購組 日均費用均值的,其報價代表品報價降幅大于 35%;入圍企業(yè)報價代表 品基準價格計算的日均費用高于同采購組日均費用均值的,其報價代表 品報價降幅大于45%。
       
        這是一個類似價格的“穩(wěn)定器”,日均費用與同組均值做對比,高于均值的,降幅大于35%即可中選;低于均值的,則降幅需要大于45%。
       
        因此,從這一條規(guī)則的調整,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對價格,并非一味追求最低:
       
        同組降幅排序,前70%擬中選,淘汰降幅達不到要求的那30%;
       
        或者,用日均費用進行比對,35%-45%的降幅是需要的,但太高,也沒這個必要。
       
        此外,還有復活機制,也確保只要有心參與集采,價格不是太高,總有兜底的資格。
       
        當然,企業(yè)不會這么考慮,畢竟競品之間存在博弈,都怕中不了標,失掉至少2年的醫(yī)院機會。因此,整體看,這16個產品組,45%-50%之間的降幅應該是大概率事件。
       
        大廠牌的既得利益會被瓜分嗎?光腳企業(yè)有機會搶占市場嗎?
       
        這是化學藥集采的邏輯,光腳的不怕穿鞋的,但對于中成藥,我們要看到與化學藥不同的邏輯。
       
        化學藥是標準化的產品,同一個分子式下,只要過評且充分競爭,理論上都可以忽略價格以外的因素同臺競技,依靠價格獲勝拿到存量份額。
       
        而對于非標準化或標準化較差的產品,例如醫(yī)用耗材、胰島素、中成藥,這個邏輯就不成立,因為沒有統(tǒng)一的分子式或通用名,存在混亂、復雜的分類和標準。
       
        再加上中成藥的供應很大程度上依賴靠天吃飯的中藥材,不穩(wěn)定的中藥材供求關系直接影響了中成藥的成本,最終反應在臨床用藥上。
       
        目前,各類集采項目的基調是“穩(wěn)”,既要擠出虛高的價格水分,也要穩(wěn)定的供應,還要確保質量。因此,對于這些品類的集采,保持臨床的用藥格局,不做太大的顛覆式調整,是應有之義。
       
        因此,不需要瞎猜,也不需要四處打聽小道消息,或是競品究竟如何報價。只需要搞懂政策制定的邏輯,對整體基調的認知是可以把握的。
       
        如果你還是不放心,那么可以具體看一下中選規(guī)則,6:4的價格/技術綜合評標,以及各類指標分值的計算方式,應該可以明白,大企業(yè)、以及之前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(yè)還是繼續(xù)占優(yōu),光腳的企業(yè)想逆襲,不是不可能,但代價太高昂,如果高到犧牲產品質量和穩(wěn)定供應,這個風險是不能冒的。
       
        再看看采購量分配方式,其實方案呈現的總的采購量和中選結果出來后分配給醫(yī)療機構的采購量不是一回事。前者是一個總數,是各廠牌的匯總;而后面具體分配量,則是之前各自品種在醫(yī)院的存量,也就是分配的,不過是自己之前的采購量而已。
       
        何況,根據不同的中選結果,擬中選、議價中選和增補擬中選能夠分配到的采購量是不同的,降幅最高的廠牌,采購量100%歸自己,降幅次之或靠復活機制的廠牌,能拿到的采購量繼續(xù)縮水。
       
        未中選的品種還有機會嗎?
       
        未中選企業(yè),包括未參與企業(yè),即便之前在醫(yī)院有一定存量,但規(guī)則卡的死死的,除了被監(jiān)控管理外,采購量就限定在同組采購量的10%以內,實際采購量不得超過需求量的50%,計算下來,也就是采購量不能超過同組實際采購的5%。這一規(guī)定,和廣東的自主采購類似。5%的限額,幾乎就是各省給醫(yī)療機構的自主采購的極限。
       
        采購周期內,未中選產品和未有中選企業(yè)的采購組藥品均納入聯盟地區(qū)監(jiān)控管理。醫(yī)療機構采購未中選產品不得超過同采購組實際采購量的 10%;確需使用未有中選企業(yè)的采購組藥品,須向醫(yī)保部門提出采購需求并說明情況,實際采購量不得超過采購需求量的 50%,具體辦法由聯盟地區(qū)在執(zhí)行文件中規(guī)定。
       
        因此,對于有存量的廠牌,不中選是不行的,不跟標更是萬萬不行。隨著公立醫(yī)療機構對存量產品的調整(比如基藥1+X用藥模式,或是用藥總數封頂),一旦離開醫(yī)院,在醫(yī)院的名額馬上被其他品種所頂替,想再次回到醫(yī)院,甚至比一個新品種進院更困難。醫(yī)院有的是大把的搪塞理由。
       
        中成藥集采還未開始報價,朋友圈已有招商廣告,直接對標集采品種搞“替代策略”,競爭就是這么殘酷。還是積極跟標,先中選了保留資格再說。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?